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
雌性体长12-15 mm,黄绿色,覆黄毛。头部:复眼无毛,具1窄带;额灰黄色,高为基宽的4.5-5.0倍,两侧平行,基胛小,黑色,中胛心形,黑色,有些个体中胛很小,界限模糊,头顶具浅色短毛;亚胛与颜黄灰色,颜覆黄白色毛。触角黄色,鞭节带棕色,基环节长为宽的1.5倍,具低背突。下颚须灰白色,覆黄毛和黑毛。胸部:背板灰黑色,着生金黄色毛和黑毛,背侧片棕红色,具黑毛和黄毛;侧板灰黑色,覆白色长毛。足黄色,但前足胫节端部1/2-2/3和跗节黑色,中、后足跗节端部黑色。翅透明,翅脉棕色,R4脉具长附脉。腋瓣棕黑色,毛金黄色。平衡棒黄白色。腹部:背板灰黄色,着生金黄色毛,夹杂有少量黑毛,第1-3或第1-4背板两侧具大的棕黄色斑,中黑条占腹部宽的1/3。腹板灰黄色,着生黄毛和黑毛。
雄性体长12 mm,复眼具短浅毛,上、下眼面分界明显,头顶仅覆浅色短毛;触角类似于雌性,但鞭节较细,色较浅;下颚须第2节卵圆形,着生黑毛和白毛。
雌性体长12-15 mm,黄绿色,覆黄毛。头部:复眼无毛,具1窄带;额灰黄色,高为基宽的4.5-5.0倍,两侧平行,基胛小,黑色,中胛心形,黑色,有些个体中胛很小,界限模糊,头顶具浅色短毛;亚胛与颜黄灰色,颜覆黄白色毛。触角黄色,鞭节带棕色,基环节长为宽的1.5倍,具低背突。下颚须灰白色,覆黄毛和黑毛。胸部:背板灰黑色,着生金黄色毛和黑毛,背侧片棕红色,具黑毛和黄毛;侧板灰黑色,覆白色长毛。足黄色,但前足胫节端部1/2-2/3和跗节黑色,中、后足跗节端部黑色。翅透明,翅脉棕色,R4脉具长附脉。腋瓣棕黑色,毛金黄色。平衡棒黄白色。腹部:背板灰黄色,着生金黄色毛,夹杂有少量黑毛,第1-3或第1-4背板两侧具大的棕黄色斑,中黑条占腹部宽的1/3。腹板灰黄色,着生黄毛和黑毛。
雄性体长12 mm,复眼具短浅毛,上、下眼面分界明显,头顶仅覆浅色短毛;触角类似于雌性,但鞭节较细,色较浅;下颚须第2节卵圆形,着生黑毛和白毛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复眼光裸,具1窄带;额具基胛和中胛,头顶具浅色短毛;足黄色;翅R4脉具长附脉;腹部第1-3或第1-4背板两侧具大的棕黄色斑,中黑条占腹部宽的1/3。
生物学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黑龙江(哈尔滨、饶河)、吉林(通化、敦化、长白山、安图、靖宇、浑江、汪清、龙井)、辽宁(东沟、新宾、开原、西丰、岫岩、宽甸、庄河、营口、盘山、黑山、义县、凤城)、内蒙古(呼伦贝尔盟阿荣旗)、北京(丰台、延庆)、山东(日照、益都、诸城、胶南)、河南(西峡、信阳、鸡公山、南阳、武陟、郑州、叶县、西平)、陕西(宝鸡、周至、佛坪、留坝、略阳)、甘肃(武都、康县、舟曲、天水、兰州)、江苏(徐州、新沂、泗洪、扬州、盱眙)、浙江(莫干山、临安、临海、舟山)、湖北(襄阳)、福建(建阳、福州、武夷山、光泽、邵武、永安、寿宁)、台湾(台北、淡水、彰化、埔里、台南)、广东(珠海)、重庆(巫溪)、四川(汶县、雅安、峨眉)、贵州(平坝、独山、江口、榕江、天柱、黔西、威宁、赫章);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本种类似于骚扰黄虻爿.miser (Szilady),但骚扰黄虻体多灰黄色,足股节基部多灰黑色:主要区别在腹部背板的中纵暗条,霍氏黄虻的暗条以第2背板上的最窄,向后加宽,而骚扰黄虻暗条以第2背板上的最宽,或暗条前后大致等宽。
标本信息